以前,農民購買播種機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,無非是到農機商店一手交錢一手提貨,F在,當農民要購買播種機的時候,要考慮的問題就多了。資金預算要多少?從1000多元到十幾萬元都有,國家補貼額度也不盡相同。配套動力是多少?從3馬力的田園管理機到200多馬力的拖拉機都可以找到配套機型。需要什么樣的性能?普通條播的、氣吸的、單體仿形的、整體仿形的名目繁多。還要考慮播什么樣的種子。如果是單粒精播的優質良種,除了氣吸式播種機別無選擇。
不得不承認,近幾年的播種機械市場正在迅速發生變化,一些未知或已知的元素正將播種機械拉向一個新的拐點。這些變化的根由值得人們縝密思考。
市場需求催生大產業
根據農業部2010年發展規劃,我國耕整地、播種機械化水平要在現有水平基礎上有較大提高。此外,國家已明確提出在黃淮海平原、三江平原、松遼平原、黃河三角洲、長江中下游平原新建226個商品糧基地縣,新建150個優質棉基地縣。這將對耕種、植保機械有較大的需求。目前,全國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的大部分,配套農機具的絕大部分都是超期服役,急需更新換代。不僅如此,為實現農業現代化,許多省區也提出了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戰略目標。山西省提出201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,主要農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0%以上,百畝耕地配備拖拉機動力數達到15馬力,拖拉機與農具配套比達到1∶2。黑龍江省計劃到2010年,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030萬千瓦,農用拖拉機達到89萬臺,耕地、中耕機械化程度達到90%,播種機械化程度達到85%。江蘇省計劃到2010年,農用總動力達到2950萬千瓦,大中型拖拉機達到6萬臺,“十一五”期間大力提升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、突破油菜和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,提高在役農機的技術水平。山東省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,“十一五”期間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,在全面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、主攻玉米收獲機械化的同時,重點發展花生、薯類生產機械化。因此,從農業發展的大環境來看,耕種機械將有良好的市場前景。
總體來說,與發達國家相比,目前我國耕種機械產品在品種、質量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。在產品品種上,一些結構比較復雜、技術含量高及對工藝、材料要求較高的產品,我國目前還不能批量生產。與大功率拖拉機(88.2千瓦以上)配套的部分耕種機具,如液壓翻轉犁、動力耙、播種機等不少產品還需要進口。良好的市場前景與存在的問題,為一直關注這個領域高端產品的企業提供了良好機遇。福田雷沃提出,其與雷肯公司在配套農機具方面實現技術合作,為中國用戶提供農田作業整套解決方案。中國一拖在2008年秋季農機產品訂貨會上展出了旋耕播種機,這顯示了其在農機具行業一展拳腳的決心。東方紅、福田雷沃的加入將推動行業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。
購機補貼促進農機市場繁榮
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從2004年起實施,中央投入的資金規模由2004年的7000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12億元,2008年的40億元,2009年更是達130億元。購機補貼大大激發了農民辦機械化的積極性,并帶動了多方投入,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,同時推動了農機大戶和專業合作服務組織的發展。
不僅政府在補貼農民購買播種機,種子公司也在行動。2004年,我國播種機行業的翹楚農哈哈集團與世界著名種業巨頭“杜邦先鋒”聯合推廣精密播種技術。以1000元/臺的標準補貼農民購買精量播種機,僅2008年就補貼農民800萬元,F在,不僅杜邦先鋒,國內知名的種子公司,如“北京奧瑞金”、“河南大眾”也紛紛拿出“真金白銀”鼓勵農民購買。好種子加好播種機,取得了1 1>2的效果。農民、種子公司、“農哈哈”取得了多贏的效果。
2006年農哈哈銷售播種機4.1萬臺,補貼總額400萬元。2007年銷售播種機5萬臺,補貼總額700萬元。2008年銷售播種機6.5萬臺,補貼總額1300萬元。政府1元的農機補貼平均可以拉動3元的農民購農機消費資金。
購機補貼的另一效果是優勝劣汰,促進了優質、適用產品的推廣。山東省樂陵市花園鄉機手張和林說:“以前也知道精量播種好,但價格比條播機貴許多。有了農機補貼,補貼后的精量播種機與不補貼的條播機價格基本持平,當然要買先進機型”。這種說法在農機經銷商那里得到了印證。精量播種機以前問的人多,真正掏錢買的人少,F在機手來了直接就買精量播種機。農機補貼有力地促進了播種機械的快速發展。
市場細分拓展多品種
2008年,河北省邱縣農機供應站經理崔健因銷售額突破400萬元,而蟬聯農哈哈集團“優秀經銷商”稱號。一個縣級經銷商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,他坦言得益于農哈哈的“產品定制”模式。邱縣是著名的“棉花之鄉”,植棉面積達50萬畝,覆膜播種機的需求量理應增加,但卻不然。經過仔細考察,發現問題出在機具的適應性上。邱縣同時還是水果大縣,棉花和果樹套種是其主要種植模式。農哈哈棉花播種機的機架過寬,而導致通過性能差。癥結找到了。農哈哈迅速組織設計、試驗、定型到投入批量生產,很快投放市場。當年銷售800多臺,取得了不菲的收益。
早在2006年,農哈哈集團針對不同市場需求,進行產品細分的行動已經啟動。農哈哈在企業實現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后,及時的進行了市場細分和深度開發。逐漸由單一品種的條播機發展成十幾個系列,包括增加施肥功能、小麥玉米兩用、適應秸稈還田地使用的機型,還為張家口、承德地區量身定制的和為河南市場開發的6行播種機等。正是有針對性的開發了多品種、多規格的產品,滿足了不同地區、不同消費者的需求,使農哈哈一舉成為我國播種機行業規格全、品種多、產銷量大的企業。
同一種播種機產品的適用半徑不會超過500公里,有專家這樣評價播種機械的需求多元化。播種機按應用細分是大勢所趨,它將為播種機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和更多的差異化競爭。由于定制產品是按訂單生產,可以有效降低庫存風險。其實,市場細分的最大受益者是最終消費者——農民。農民可以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、農藝要求、經濟實力自由地選擇自己最適合的產品。
精量播種助推性能進化
玉米是我國的第三大糧食作物,種植面積約2700萬公頃,長期以來沿用的是人工點播的種植方式。當16年前機械化免耕技術悄然萌芽,農哈哈人敏銳的捕捉到商機,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先后推出了16代產品。隨著倉轉式精位穴播機和氣吸式精密播種機的問世,玉米免耕播種進入了精播階段,并由此奠定了農哈哈在精播階段的“霸主”地位。
在經歷過作坊式生產、產品模仿階段、產品細分階段后,農哈哈人迅速將目標鎖定在了精量播種上,這是自主創新階段。代表產品是倉轉式精位穴播機和氣吸式精量播種機。第一階段用播種機代替人工點種,第二階段是品種繁多的播種機,F在,農民對播種有了全方位的要求:株距準確、節省種子、不缺苗、不用人工間苗,還要外觀漂亮。倉轉式一穴二粒,可以確保全苗,株距精確,適合當前我國種子發芽率不高的現狀。氣吸式一穴一粒,適合發芽率高的種子,節省人工間苗。變化中孕育機會,種子加工使良種增加附加值,精量播種成為農業的迫切要求,從而帶動了我國播種機行業的一次又一次技術革命,提升了我國播種機械整體技術進步。誰能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,誰就能取得競爭優勢。 |